怎樣預防熱傷風
閱讀:3.15w
提示:本內容不能代替面診,如有不適請及時線下就醫(yī)
預防熱傷風的方法如下:1、在調神方面,夏季要調養(yǎng)精神,保護好心神,不急不躁,有事可做,讓精神不空虛,但不要過度緊張。2、要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質,還要養(yǎng)成經(jīng)常性戶外活動習慣,根據(jù)天氣變化注意增減衣服。3、在生活方面,要保持室內外環(huán)境衛(wèi)生,空調溫度不要太低,房間要注意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要改變容易受涼的生活方式。出汗時要及時用毛巾擦干,不要馬上洗冷水澡或用空調、風扇直吹降溫,也不要頻繁進出空調房間;辦公室內最好把空調溫度調至24℃以上,車廂內外溫差在10℃以內為宜;下班最好能先洗個溫水澡,同時對肩、膝關節(jié)等進行按摩。4、要保持充足睡眠和休息,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減少吸煙以降低對呼吸道黏膜的損害。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長期處于過度疲勞狀態(tài)。5、飲食上要科學合理地安排,不暴飲暴食,喝冷飲要適度,多吃水果、新鮮蔬菜、維生素食物,食物以清淡為主,忌油膩高脂辛辣燥熱之物,還應多吃些清熱利濕的食物。
相關視頻推薦
-
-
什么是熱傷風
閱讀:4.86w
- 熱傷風的含義如下:感冒分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兩種,熱傷風就是一種夏天的普通感冒。在醫(yī)學上,傷風是指由風邪侵襲人體引起的常見外感熱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尤以冬春兩季為多見。臨床以頭痛、鼻塞、噴嚏、流涕、咽癢咳嗽、發(fā)熱惡寒等為主要證候特點。病情有輕重不同,輕者俗稱傷風,重者稱為重傷風。若病情較重,且在一段時間內廣泛流行,證候相類似者,稱為時行感冒,而熱傷風既指傷風有熱象者,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咳嗽咽痛,鼻塞吐痰,面熱。
-
陳金紅
-
-
熱傷風流汗怎么辦
閱讀:4.31w
- 熱傷風流汗之后要使用干毛巾盡快擦拭干凈,并換上干燥的衣服,這對于病情恢復有很大的幫助?;颊哌€要多休息、多吃清淡的食物、放松心情,這些都有助于感冒痊愈。熱傷風后可以多喝一些白開水,補充身體所需要的水分,幫助身體排汗,但是要順其自然,沒必要穿很多、蓋很厚的被子進行捂汗,這樣反而有害無益。其次,要注意減少活動。如果患者過度的出汗,也很有可能是身體的其他部位出現(xiàn)了問題,這時候就需要及時就診找出病因。
-
陳金紅
-
-
熱傷風有哪些癥狀
閱讀:6.13w
- 熱傷風的癥狀如下:1、口干卻不想喝水。熱傷風通常是體內有內熱,然后受了風邪的感冒,并常夾有暑濕的情況,它有一個特點,就是雖然身體發(fā)熱,患者覺得口干,卻不想喝水。2、伴有發(fā)熱、怕風。熱傷風有身熱、怕風、汗不多等癥狀。發(fā)熱卻顏面不紅,脈搏不增快,摸額頭等部位不覺得發(fā)燙,中醫(yī)稱之為“身熱不揚”,發(fā)熱大多持續(xù)2~3天。如果癥狀較重,則可有高熱、畏寒、頭痛、肢體酸痛、胸悶惡心、食欲減退等表現(xiàn)。3、有鼻、咽部癥狀。熱傷風癥狀較輕的僅有鼻部癥狀,如鼻塞、流清鼻涕、打噴嚏、輕度咳嗽,通常3~4天內就可痊愈。如果涉及到咽部,多有發(fā)熱、咽痛、扁桃體腫痛,患者可能有較頻繁的咳嗽,有痰黃稠,也可有咽部充血、皰疹和潰瘍、滲出、咽痛明顯。4、其他可有周身酸痛、肢節(jié)酸軟、沉重不適等等。
-
陳金紅
-
-
熱傷風可以吃什么藥
閱讀:9.16w
- 熱傷風可以吃的藥物如下:1、辨證使用中成藥。中成藥中的很多非處方藥(OTC),如藿香正氣軟膠囊、板藍根沖劑、銀翹解毒片等的確比較溫和,有的通用性也較強,但還是要講究針對性,因此購用前最好請藥師指導。2、禁用苦寒敗火藥。若不分青紅皂白地服用苦寒的“敗火藥”,會引邪入里,使呼吸道的癥狀加劇,讓病情加重。3、慎用抗生素。抗生素對病毒沒有作用,只要感冒沒有引發(fā)細菌性炎癥,那就千萬不要應用抗生素。4、感冒要及時治,遷延生變癥,可能誘發(fā)一些疾病的發(fā)作,如慢性氣管炎、哮喘等。
-
陳金紅
-
-
中醫(yī)如何治療熱傷風
閱讀:1.20w
- 中醫(yī)如何治療熱傷風
-
周和平
-
-
熱傷風與冷傷風的區(qū)別有哪些
閱讀:8.15w
- 熱傷風和冷傷風一般常指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其區(qū)別如下:1、風寒感冒是風寒之邪外襲、肺氣失宣所致。風寒感冒癥狀可見惡寒重、發(fā)熱輕,頭痛、關節(jié)疼痛明顯、鼻塞聲重、流清鼻涕、口不渴、咳嗽時吐白稀痰、咽喉疼痛不明顯或僅見咽癢,還有舌不紅、苔薄白,有的病人還可有惡心、嘔吐、拉肚子,宜宣肺散寒,辛溫解表。如果病人惡心嘔吐,拉肚子也比較嚴重,可以吃四正丸,療效比較明顯。2、風熱感冒是風熱之邪犯表、肺氣失和所致。癥狀表現(xiàn)為患者發(fā)熱重、惡寒輕、咽干疼痛,甚至咽喉、扁桃體紅腫疼痛,還有頭痛、頭沉、鼻塞、流黃鼻涕、口渴、咳嗽吐黏痰、舌邊舌尖色紅、苔薄黃,宜辛涼解表。
-
陳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