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白喉癥狀
介紹
-
皮膚白喉(cutaneous diphtheria)為白喉桿菌侵入皮膚傷口或由鼻、咽、喉等部位的白喉自身感染。急性患者常先患喉部或其他部位的白喉,而慢性患者一般只有皮膚癥狀。臨床表現(xiàn)為皮膚上出現(xiàn)被有灰白色假膜的潰瘍。
病因病理
-
皮膚白喉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發(fā)病原因
白喉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是革蘭陽性桿菌,屬棒狀桿菌屬。主要傳染源為白喉患者及帶菌者,通過飛沫、污染病菌的手或食物帶入鼻或口而致病。但皮膚白喉常由破傷的皮膚處入侵而感染。有的是由于鼻、咽、喉部白喉所引起的自身感染。
(二)發(fā)病機制
主要通過飛沫、污染病菌的手或食物帶入鼻或口而致病。但皮膚白喉常由破傷的皮膚處入侵而感染。有的是由于鼻、咽、喉部白喉所引起的自身感染。
癥狀檢查
-
皮膚白喉應該如何診斷?
皮膚白喉在我國罕見,多發(fā)生于兒童,偶然見于成人,一般不引起全身性癥狀,但在嬰兒可有嚴重全身癥狀。如果病人鼻、咽、喉部亦患白喉,其相應部位可有黏著性、出血性結(jié)痂。皮膚損傷處被感染后,逐漸形成邊緣穿鑿隆起的潰瘍,表面緊附有灰白色假膜,強行撕去,則引起表面出血;潰瘍有黑色壞死組織,早期自覺疼痛。皮損亦可出現(xiàn)濕疹樣、皮炎樣,少數(shù)還可有痘瘡樣或紫癜樣改變,但其表面均有灰白色假膜。
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皮膚損害處取標本涂片后用美藍染色可發(fā)現(xiàn)白喉桿菌。并能在Loffler培養(yǎng)基上生長。組織病理:潰瘍邊緣表皮棘細胞增厚,真皮內(nèi)有急性炎性細胞浸潤,潰瘍表面有壞死細胞、纖維蛋白及中性粒細胞。壞死層內(nèi)有大量白喉桿菌。即可診斷。
鑒別
-
皮膚白喉容易與哪些癥狀混淆?
粘膜有粘著性白斑:慢性皮膚粘膜念珠菌病的臨床表現(xiàn)的癥狀。慢性皮膚粘膜念珠菌病(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是皮膚、粘膜、毛發(fā)和指甲持續(xù)性念珠菌感染的細菌免疫缺陷病。本病與其他細胞免疫缺陷病不同,僅對白色念珠菌和少數(shù)抗原相關性真菌缺乏反應,而對病毒、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免疫則正常。本病系一些疾病的綜合征,可合并各種內(nèi)分泌器官功能減退、腫瘤和其他慢性衰竭性疾病,也可在應用免疫抑制劑過程中發(fā)生。
皮下脂肪粒:脂肪粒是一種長在皮膚上的白色小疙瘩,約針頭般大小,看起來像是一小個白芝麻,一般在臉上,特別是女性的眼周。脂肪粒的起因是皮膚上有微小傷口,而在皮膚自行修復的過程中,生成了 一個白色小囊腫。也有可能是由于皮脂被角質(zhì)所覆蓋,不能正常排至表皮,從而堆積與皮膚內(nèi)形成的白色顆粒。
預防
-
皮膚白喉應該如何預防?
發(fā)現(xiàn)患者應立即隔離,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