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科綜合 | 主任醫(yī)師
李洪娟主任醫(yī)師,東直門醫(yī)院國際部主任醫(yī)師,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
所謂治未病就是指的調理他的偏頗體質,體質開始傾斜一點點及時干預你的偏頗,讓偏頗的速度減緩甚至復原。恢復到陰平陽秘,這個過程就叫做治未病,就是防病,防止身體惡化成疾病的狀態(tài),那么這個呢是我們全民保持健康的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當人體內臟功能發(fā)生異常的時候,它所產生的各種代謝產物就會堆積,人就會出現脂肪多了、水濕太多了。當這些物質的比例失常之后,這些臟腑功能陰陽失衡的時候就叫體質偏頗。體質偏頗到了極限會出現心梗、癌癥這些疾病,所以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身體
上熱下寒癥,指病人出現口舌生瘡、耳鳴、頭脹痛這樣綜合性的癥狀,還有嗓子干痛、口渴等現象,即使喝很多水但是仍然覺得口渴,然后人很煩燥,臉紅目赤,肚子涼、腰涼、腿涼關節(jié)疼痛、怕冷等等,這些個復合型的癥狀,我們就管它叫“上熱下寒癥”。
上熱下寒是一種疾病的狀態(tài),我們中醫(yī)認為正常人體的能量分布應該是:下焦最熱,中焦次之,上焦最涼。就是下熱上寒,這是一個比較健康人的狀態(tài)。上焦是一個走清氣的地方,所以溫度是比較低的。肺部不停的在散熱,肺泡產熱也是比較低的。所以肺部是溫度最低的區(qū)域。
當人體生病的時候,那么人體的氣血出現逆亂,五臟功能出現失衡,這時候身體當中的臟腑產生的熱就會陽主升、陰主降,脾胃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熱量,自然而然的就會向上升,如果五臟功能失衡,特別是督任脈不通,那么人體按照自然的規(guī)律就會出現上熱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