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臂不能上舉而成垂肩癥狀
- 就診科室:
- [內科] [神經(jīng)內科]
- 相關疾病:
-
介紹
-
面肩-肱型肌營養(yǎng)不良癥:男女均有,青年期起病,首先面肌無力,常不對稱,不能露齒,突唇.閉眼及皺眉,口輪匝肌可有假性肥大,以致口唇肥厚而致突唇,有的肩、肱部肌群首先受累,以致兩臂不能上舉而成垂肩,上臂肌肉萎縮,但前臂及手部肌肉不被侵犯。病程進展極慢,常有頓挫或緩解。
病因病理
-
兩臂不能上舉而成垂肩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發(fā)病原因
本癥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亦有散發(fā)病例。
(二)發(fā)病機制
Wi jmenga等首先證實,F(xiàn)SHD基因定位于4號染色體上,進一步的研究還表明定位于4q35。1992年,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EcoR1酶切后的片段中,用特異性探針(p13E-11)可檢測到一個比正常人群短的DNA片段。這個短片段全長小于35kb,而正常人群全長為300kb。85%~95%臨床診斷為FSHD患者(無論是家族性還是散發(fā)性),都證實有短片段存在。許多研究表明,4q35區(qū)的缺失越大(形成的短片段越小),臨床表現(xiàn)越嚴重。一般而言,散發(fā)性患者往往比家族性患者發(fā)病更早,短片段更短。雖然4q35短片段與FSHD的關系已明確,但精確的基因定位或這種缺陷影響的基因還未明確,缺失與疾病的確切關系至今未明。一種假說認為,由于異染色質的缺失,導致染色體結構異常,進而改變了較鄰近區(qū)域基因的表達和功能。一些FSHD患者在缺失位點鄰近區(qū)域有重組現(xiàn)象,支持了以上假說。因此目前研究已轉向確立4號染色體上和鄰近FSHD區(qū)域的基因及其特性。另外,一些FSHD的家族患者與4號染色體無關,這說明其具有遺傳異質性。
癥狀檢查
-
兩臂不能上舉而成垂肩應該如何診斷?
主要實驗室指標如下:
1.血清CK 約75%患者血清CK升高,但常常為中度升高。
2.肌肉活體組織檢查 肌肉活體組織檢查對于疑似FSHD,尤其是家族史不確切的患者至關重要。常顯示不同程度的改變,包括纖維直徑的不同,出現(xiàn)角形纖維,典型的特征有中央核纖維、壞死纖維、再生纖維和肥大纖維,單核炎癥細胞浸潤,明顯的脂肪浸潤和結締組織增殖等。
3.基因診斷 基因檢測不失為一種有用的診斷手段。FSHD的基因定位于4q35,4q35基因缺失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通過檢測可疑患者4q35短片段,基本可以做出診斷。尤其是那些散發(fā)型患者或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的患者。
應做心電圖和肌電圖等檢查,肌電圖檢查大多數(shù)患者臨床受累的肌肉出現(xiàn)明顯的多相低振幅短時相的動作單位電位。應做心電圖和肌電圖等。
鑒別
-
兩臂不能上舉而成垂肩容易與哪些癥狀混淆?
假肥大型:屬X-連鎖隱性遺傳,是最常見的類型,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又可分為Duchenne型和Becker。
1、Duchenne型營養(yǎng)不良癥(DMD):也稱嚴重性假肥大型營養(yǎng)不良癥,幾乎僅見于男孩,母親若為基因攜帶者,50%男性子代發(fā)病,常起病于2-8歲,初期感走路苯拙,易于跌倒,不能奔跑及登樓,站立時脊髓前凸,腹部挺出,兩足撇開,步行緩慢搖擺,呈特殊的“鴨步”步態(tài),當由仰臥走立時非常困難,必先翻身俯臥,再雙手攀緣兩膝,逐漸向上支撐起立(Gower征)。亦可見于肢近端肌肉、股四頭肌及臂肌。
2、Becker型(BMD):也稱良性假肥大型肌營養(yǎng)不良癥,常在10歲以后起病,首發(fā)癥狀為骨盆帶及股部肌肉力弱,進展緩慢,病程長,出現(xiàn)癥狀后25年或25年以上才不能行走,多數(shù)在30-40歲時仍不發(fā)生癱瘓,預后較好。
肢帶型肌營養(yǎng)不良癥:兩性均見,起病于兒童或青年,首先影響骨盆帶肌群及腰大肌,行走困難,不能登樓,步態(tài)搖擺,常跌倒,有的則只累及股四頭肌。病程進展極慢。
其它類型:股四頭肌型、遠端型、進行性眼外肌麻痹型、眼肌-咽肌型等,極少見。
預防
-
兩臂不能上舉而成垂肩應該如何預防?
目前尚未找到一種可逆轉本病病程的特效療法。故應強調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本病在人群中的遺傳負荷,減少本病的發(fā)生。如檢出攜帶者,指導其婚姻和生育。檢出攜帶者的方法有多種,如家系調查、血清酶活性測定、肌電圖檢查和肌活檢等。其中以測定血清CPK及CPK-MB活性最為簡便、實用。上述幾種方法綜合應用則可提高檢出攜帶者的陽性率。
推薦專家
推薦醫(yī)院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301醫(yī)院)
特色科室:神經(jīng)內科 呼吸內科 內分泌科 腎病內科 風濕免疫內科 普通外科 泌尿外科 耳鼻咽喉頭頸科 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