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上端骨骺分離疾病
疾病介紹
-
肱骨上端有三個骨骺,即肱骨頭,大結節(jié)及小結節(jié),順序于1歲、3歲及5歲出現(xiàn)骨骺,于5~8歲三個骨骺融合成為肱骨上端一個骨骺,至19~21歲骨骺與肱骨干融合。因此,肱骨上端骨骺分離多見于7~18歲;以后成人可發(fā)生肱骨解剖頸骨折。
由于肱骨上端在額狀面上,肱骨干骺端形成15°左右的后傾角,骨骺中心位于骺板的內后側,因此,沿肱骨干向上傳導的暴力作用于骺板,產生剪切應力,造成骨折線呈斜形,前外側部分經過骺板面骨骺分離,后內側部分經過干骺端時,形成一個三角形骨片,骨折線傾斜程度隨年齡而異,年齡越大則骨折線經過骺板之橫行距離越短,干骺端骨折片越大,且使傾斜面距離越長,骨折端越不穩(wěn)定。
病因
-
肱骨上端骨骺分離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發(fā)病原因
此骨骺分離多因跌倒時,上肢外展及前屈、外旋及內旋等關系,暴力沿肱骨向上傳導作用于骺板或肱骨解剖頸所致。
(二)發(fā)病機制
肱骨上端骨骺在18歲前尚未閉合時,該處解剖學結構較為薄弱,可因作用于肩部的直接暴力,或通過肘、手部向上傳導的間接暴力而使骨骺分離。外力較小時,僅使骨骺線損傷,斷端并無移位。作用力大時,則骨骺呈分離狀,且常有一個三角形骨片撕下。視骨骺端的錯位情況可分為穩(wěn)定型與不穩(wěn)定型。前者指骨骺端無移位者;后者指向前成角大于30°,且前后移位超過橫斷面1/4者,多為年齡較大之青少年。
癥狀
-
肱骨上端骨骺分離有哪些表現(xiàn)及如何診斷?
年齡多在18歲以下,個別病例可達20歲。
1.腫脹 因骨折位于關節(jié)外,局部腫脹明顯,可有皮下淤血。
2.疼痛 尤以活動上時為甚,同時伴環(huán)狀壓痛及傳導叩痛。
3.活動受限。
主要根據(jù)外傷史、患者年齡、臨床癥狀及X線片所見等進行診斷。無移位者則依據(jù)于骨骺線處的環(huán)狀壓痛、傳導叩痛及軟組織腫脹陰影等;應注意,此型最易漏診。
檢查
-
肱骨上端骨骺分離應該做哪些檢查?
無相關實驗室檢查。
X線片可顯示骨折及移位。
鑒別
-
肱骨上端骨骺分離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目前暫無相關資料
并發(fā)癥
-
肱骨上端骨骺分離可以并發(fā)哪些疾???
可能并發(fā)肱骨頭缺血性壞死。
預防
-
肱骨上端骨骺分離應該如何預防?
無相關資料。
治療
-
肱骨上端骨骺分離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一)治療
1.手法復位外固定
(1)用1%~2%普魯卡因血腫內麻醉。
(2)傷員坐位或仰臥位,傷肢上臂外展前屈位。
(3)經傷側腋窩、胸壁及背側用布帶向健側做對抗牽引,一助手將傷肢屈肘90°,沿肱骨縱軸牽引。
(4)術者用手向后按壓遠側骨折端,一般即可復位。復位后稍放松一點牽引,使骨折端互相抵緊。
(5)用外展架及石膏固定,以維持骨折端的對位。
2.切開復位內固定 手法整復失敗或肱骨頭已脫位者可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復位操作并不困難,用肩部前內側切口,暴露骨折端,并容易得到滿意的復位,用螺釘或克氏針內固定,縫合傷口,可以早期活動。一般僅用三角巾懸吊傷肢,不做特別的外固定。有可能發(fā)生肱骨頭無菌性壞死。
3.人工肩關節(jié)置換 年齡較大的患者,骨質疏松較嚴重,并有肱骨頭骨折粉碎嚴重而無法進行有效的固定,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也很難達到足夠的穩(wěn)定性來進行早期功能鍛煉,不愈合、畸形愈合以及肱骨頭缺血壞死等晚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肱骨上端的血供主要來自前肱返動脈的升支,此支于結節(jié)間溝(肱二頭肌肌間溝)部位進入肱骨頭。因創(chuàng)傷骨折移位而損傷此支動脈,可導致骨折不愈合以及肱骨頭缺血壞死。人工肩關節(jié)置換術對這類病人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人工肩關節(jié)置換絕大多數(shù)為肱骨頭置換,一般不需進行關節(jié)盂的置換。
只有在合并肩關節(jié)退行性變、關節(jié)盂磨損或骨折、發(fā)育不良等特殊情況下才考慮全肩置換。但是,對于年輕的患者,從長期隨訪結果來看應用人工肩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癥狀,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活動度。但進行評估時,卻接近一半的年輕患者的結果不滿意。而一些未采用人工肩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盡管存在肱骨頭的壞死、塌陷,若復位良好且達到近似解剖愈合,患者疼痛緩解和功能恢復的情況可與人工肩關節(jié)置換的結果相似。對年輕患者應用人工肩關節(jié)置換須十分謹慎,盡可能進行切開或閉合復位、內固定的方法治療,但必須骨折達到良好復位,若術中無法達到滿意的復位則改為人工肩關節(jié)置換。
(二)預后
手法復位外固定,切開復位內固定后,積極的功能鍛煉,預后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