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熱疾病
疾病介紹
-
夏季熱又稱暑熱證,為嬰幼兒特有的熱性病。臨床以長期發(fā)熱,口渴多飲、多尿、汗閉為特征。發(fā)病與氣候炎熱密切相關,自盛夏起發(fā)熱,可持續(xù)1~3個月。以6個月至3歲體弱小兒為多見。
病因
-
夏季熱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這是因為1-3歲的小兒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不完善,體溫調(diào)節(jié)機能不健全,汗液排泄功能差出汗少,不易散熱有關。
癥狀
-
夏季熱有哪些表現(xiàn)及如何診斷?
嬰幼兒在夏季長期發(fā)熱,熱勢隨氣溫升降,并伴有煩躁、易哭、唇干舌燥、口渴欲飲、飲水量多,小便次數(shù)增多,無汗或少汗,皮膚干燥灼熱,食欲不振,以及精神萎靡、疲倦嗜睡、形體消瘦等癥狀(醫(yī)生們常將這些癥狀概括為“三多一少”,即多發(fā)熱、多口渴、多尿、少汗或無汗)。其特點是熱型不定或不規(guī)則,體溫多在37.5℃至39.5℃之間,天氣越熱,體溫越高。即使應用解熱藥,體溫也往往只能暫時下降。而作血常規(guī)、大小便及其它功能檢查時,又無病理性改變。但這種發(fā)熱,即使不治療,在雨后或氣候涼爽時體溫又會有所下降。特別是到了秋涼之后,上述癥狀便完全可以不藥而愈。醫(yī)生們把這種疾病稱為“小兒夏季熱”,醫(yī)學上稱為“暑熱癥”。多見于半歲至3歲的小兒,是炎夏酷暑季節(jié)嬰繭兒的常見發(fā)熱性疾病。
檢查
-
夏季熱應該做哪些檢查?
暫無相關資料
鑒別
-
夏季熱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應與一些長期發(fā)熱的疾病作鑒別。如小兒濕溫,則發(fā)熱較高,表情淡漠,有嘔吐、腹脹、腹瀉或便秘等消化道癥狀;若小兒肺癆,則有不規(guī)則發(fā)熱或午后潮熱,盜汗,咳嗽,食欲不振,疲乏消瘦等癥狀。
并發(fā)癥
-
夏季熱可以并發(fā)哪些疾病?
神疲乏力,煩躁不安
預防
-
夏季熱應該如何預防?
暫無相關信息
治療
-
夏季熱辨證論治
暑傷肺胃
【證見】 長期發(fā)熱,熱勢較高,口渴引飲,頭額較熱,皮膚干燥灼熱,無汗或少汗,尿多,精神煩躁,口唇干燥。舌紅,苔薄黃,脈數(shù)。
【治法】 清暑益氣,養(yǎng)陰生津。
【方藥】
1.主方王氏清暑益氣湯(王孟英《溫熱經(jīng)緯》)加減
處方:西洋參6克(另煎),石斛10克,麥冬10克,黃連3克,淡竹葉8克,知母10克,西瓜翠衣15克,荷梗10克,粳米15克(包煎)。水煎服,每日1劑。
汗閉熱高者,加青蒿10克、香薷6克。高熱煩渴者,加生石膏30克。舌紅而干者,加鮮蘆根20克、鮮生地黃20克。煩躁不安者,加象牙絲10克、蓮子心5克。胃納欠佳者,加麥芽15克、山楂15克。
2.中成藥
(1)清身飲沖劑,口服,每次1包,每日3次,溫開水沖服。
(2)復方玫瑰茄沖劑,口服,每次1包,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青蒿地骨皮湯(南昌市第三醫(yī)院驗方)
處方:青蒿10克,地骨皮15克,薄荷3克(后下),益元散6克(包煎),淡竹葉8克,連翹10克,金銀花10克,蘆根15克,胡黃連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脾陽不振
【證見】 發(fā)熱時高時低,氣短懶言,肢體乏力,睡時露睛,食欲不振,口渴引飲,大便溏薄,尿多而清長。舌質淡,苔薄,脈虛大或細軟無力。
【治法】 健脾益氣,甘溫除熱。
【方藥】
1.主方補中益氣湯(李杲《脾胃論》)加減
處方:黨參12克,白術10克,黃芪10克,當歸6克,山藥15克,扁豆12克,升麻3克,陳皮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劑。
煩渴引飲,唇紅舌于者,加石斛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6克。四肢不溫者,加補骨脂10克、益智仁10克、菟絲子10克。納呆苔膩者,加藿香10克、白蔻仁3克(后下)。
2.中成藥
(1)李氏清暑益氣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2)補中益氣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
(3)參苓白術散,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益氣養(yǎng)陰湯(賴天松等《l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黨參、黃芪、何首烏、地骨皮、黑柴胡、知母、澤瀉、白芍、桂枝、陳皮各6~15克。水煎2次作2。3次服,每日1劑。
下虛上盛
【證見】 精神萎靡,虛煩不安,面色蒼白,食欲不振,下肢清冷,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身熱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飲。舌淡苔薄,脈細數(shù)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