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癰疾病
疾病介紹
-
項癰是在項部多個相鄰的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祖國醫(yī)學稱為“對口瘡”或搭背。病損部常呈紫紅色炎癥浸潤、界限不清,膿腫表面有多個膿栓,破潰后呈蜂窩狀。感染嚴重時,患者可伴全身中毒癥狀等。臨床需要及早給予抗生素等全身治療。癰較大,或經(jīng)過消炎治療仍繼續(xù)向周圍擴展,或全身癥狀嚴重時,宜及時行手術(shù)引流。
病因
-
項癰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發(fā)病原因
致病菌為金黃葡萄球菌。多見于成人,最常發(fā)生在后項部厚韌皮膚處,有時可延及整個項部。皮膚不潔、局部擦傷、機體抵抗力降低是受感染的重要誘因。
糖尿病患者因白細胞功能不良,游動遲緩較易患癰。
(二)發(fā)病機制
感染常從一個毛囊底部開始。由于項部皮膚厚韌,感染不易向表面穿透,而沿阻力較弱的皮下脂肪柱向深部的疏松皮下組織蔓延,隨后沿著深筋膜向四周擴散,侵及附近的許多脂肪柱;再向上侵犯毛囊群而形成具有多個“膿頭”的癰。其病理特點是皮下深部組織的浸潤性化膿性炎癥,在皮膚表面有多處開口,其開口均由毛囊伸出皮膚表面。
癥狀
-
項癰有哪些表現(xiàn)及如何診斷?
初起病灶中心可出現(xiàn)單個膿頭,膿頭周圍皮膚腫脹發(fā)硬,微隆起,界限不清,呈紫紅色或鮮紅色,有時可呈橘皮樣改變,觸痛明顯而發(fā)熱。隨之紅腫逐漸加劇,病灶表面中央出現(xiàn)多個黃白色膿頭,破潰后呈蜂窩狀,排出較多的血性膿液,膿頭和膿頭之間的皮膚常壞死發(fā)黑。繼而癰的整個中央部逐漸壞死、溶解、脫落,形成“火山口”狀,含有大量壞死組織和膿液。局部淋巴結(jié)腫大有壓痛。
在病變未局限以前,癰極易向四周和深部擴散,波及范圍廣,最后可形成一個很大的潰瘍面。
頸癰范圍常較大,由于頸部皮膚厚韌致密,較固定,水腫時組織壓力大,故患者常感劇痛,影響睡眠。且局部易發(fā)生壞死,毒素吸收,而多伴有明顯的全身癥狀,如寒戰(zhàn)、高熱、頭痛、厭食等(圖1)。
1.病史和臨床表現(xiàn) 中年人于項后發(fā)生的初為單個膿頭,而后呈紫紅色、邊界不清的片狀腫脹,表面可見多個“膿頭”,有劇痛;局部區(qū)域淋巴結(jié)腫大;可有寒戰(zhàn)、高熱、乏力、頭痛等全身不適。
2.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總數(shù)升高,中性粒細胞升高。伴發(fā)糖尿病者,空腹血漿葡萄糖、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紅蛋白高于正常人。
檢查
-
項癰應該做哪些檢查?
1.外周血象
(1)白細胞計數(shù):發(fā)熱者可有白細胞總數(shù)升高。
(2)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白細胞總數(shù)升高時常伴有中性粒細胞升高。
2.糖尿病有關(guān)檢查
(1)空腹血漿葡萄糖測定:兩次測定空腹血糖均升高,應考慮患糖尿病的可能。
(2)糖化血清蛋白:此試驗不受臨床血糖波動的影響,高于正常有助于糖尿病的診斷。
(3)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紅蛋白值與血糖濃度呈正相關(guān),且為不可逆反應。糖尿病時常高于正常的2~3倍。
3.細菌學檢查
(1)細菌培養(yǎng):對多發(fā)、反復感染者,可由膿腫直接抽取膿液進行細菌培養(yǎng),陽性結(jié)果有助于癤菌的診斷。
(2)藥物敏感性試驗:在膿液細菌培養(yǎng)的同時,行藥物敏感性試驗可為臨床藥物治療提供科學依據(jù)。
目前沒有相關(guān)內(nèi)容描述。
1.外周血象
(1)白細胞計數(shù):發(fā)熱者可有白細胞總數(shù)升高。
(2)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白細胞總數(shù)升高時常伴有中性粒細胞升高。
2.糖尿病有關(guān)檢查
(1)空腹血漿葡萄糖測定:兩次測定空腹血糖均升高,應考慮患糖尿病的可能。
(2)糖化血清蛋白:此試驗不受臨床血糖波動的影響,高于正常有助于糖尿病的診斷。
(3)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紅蛋白值與血糖濃度呈正相關(guān),且為不可逆反應。糖尿病時常高于正常的2~3倍。
3.細菌學檢查
(1)細菌培養(yǎng):對多發(fā)、反復感染者,可由膿腫直接抽取膿液進行細菌培養(yǎng),陽性結(jié)果有助于癤菌的診斷。
(2)藥物敏感性試驗:在膿液細菌培養(yǎng)的同時,行藥物敏感性試驗可為臨床藥物治療提供科學依據(jù)。
目前沒有相關(guān)內(nèi)容描述。
鑒別
-
項癰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需要與癤鑒別,因癤是單個毛囊的感染,故僅有局部紅、腫、痛、硬結(jié),病灶范圍小,多不伴有全身中毒癥狀。
并發(fā)癥
-
項癰可以并發(fā)哪些疾???
癰易并發(fā)膿毒血癥、菌血癥等全身性感染。
預防
-
項癰應該如何預防?
注意個人衛(wèi)生,保持皮膚清潔.及時治療癤,以防感染擴散。糖尿病患者應積極治療。
治療
-
項癰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一)治療
1.全身治療
(1)支持療法:局部或全身癥狀嚴重者,應臥床休息,給予高熱量和易消化飲食。長期發(fā)熱進食少的患者,要注意防止水與電解質(zhì)代謝紊亂,根據(jù)情況給以靜脈補液。病情重、全身情況差者,可采用少量多次輸血,以增強抵抗力。中毒癥狀較重者,可在使用大量有效抗生素的同時,加用適量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以減輕中毒癥狀,改善患者一般情況。
(2)抗生素治療:早期選用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紅霉素類等。感染嚴重、全身癥狀明顯者,應考慮靜脈滴入抗生素。
(3)積極治療伴發(fā)?。喝缣悄虿〉?。
(4)中醫(yī)中藥治療:按病情輕重施以辨證論治。
①實熱型(正盛邪實):宜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法,可用仙方活命飲加減(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尾、銀花、赤芍、乳香、沒藥、天花粉、陳皮、防風、貝母、 白芷、甘草)。
②陰虛火毒型(正虛邪實):宜用滋陰生津、清熱托毒法,可用竹葉黃芪湯加減(竹葉、黃芪、人參、煅石膏、半夏、麥冬、白芍、川芎、當歸、黃芩、生地、生姜、燈心草、甘草)。
③腐肉不脫,引流不暢者,可加用透膿散(當歸、黃芪、炒山甲、川芎、皂角刺)。
2.局部處理
(1)藥物濕敷:早期局部可用4%高滲鹽水、50%硫酸鎂溶液浸泡無菌紗布,加溫至37~40℃作局部溫濕敷,每天2~4次,每次半小時,效果較好。能加速炎癥的消散和膿液排出。亦可用70%乙醇濕敷,或外敷魚石脂軟膏等。晚期外科切開引流。
(2)封閉注射:青霉素80萬U的0.25%普魯卡因溶液20~30ml,作病灶底部扇形封閉。
方法:在癰的上下方(或兩側(cè)),距其邊緣2~3cm的正常皮膚處取一點,進針后斜向癰的深面穿刺,達病灶底部的正常深層組織,回抽無血后,邊退針邊注射。每點朝3個方向呈扇面注射。但不可將溶液注入病灶中,以免引起感染擴散。
(3)切開引流:癰的紅腫范圍較大,或經(jīng)過消炎治療仍繼續(xù)向周圍擴展,或全身癥狀較嚴重者,宜及時行手術(shù)引流。
手術(shù)應在全麻下進行。手術(shù)刀應由外向內(nèi)切,切口深度達癰的底部,四周應稍許超過癰的邊緣(圖2)。切開后用組織鉗提起皮瓣,在皮瓣下用剪刀進行潛形游離,盡量剪去壞死組織,傷口內(nèi)用干紗布堵塞止血,術(shù)后48~72h開始換藥,每天1~2次。如傷面過大不能自行愈合,待健康肉芽組織成長后,再行植皮。
(二)預后
及早、聯(lián)合、大劑量的應用有效抗生素治療,正確處理局部感染病灶,一般預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