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循證醫(yī)學證據已經證實了具有適應證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保乳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就是說對于這部分患者而言選擇做保乳手術和選擇做乳腺癌改良根治手術兩者的預后是一樣的,沒有統(tǒng)計學方面的差異。 但兩者的生存質量顯然不可同日而語,上述這個論斷成立需要一個前提條件,就是保乳手術術后要有輔助放療來保駕護航,即所謂小手術、大放療。除了70歲以上、病理分期T1M0N0,雌激素、孕激素受體陽性、切緣陰性的患者,由于絕對復發(fā)率低、全乳放療后乳房水腫、疼痛等不良反應相對緩慢,可以考慮單獨進行內分泌治療而不做術后放療。其他患者保乳術后一定建議做術后放療,可以降低大約2/3的術后局部復發(fā)率。
放療結束時腫瘤未完全消失不一定是治療失敗。 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目前常用的WHO的標準和recist標準,它們倆之間有一些差異。放療科習慣上采用WHO,也就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標準,因為它比較簡單,根據WHO標準,實體瘤預后療效評價可以分為四類: 腫瘤完全消失超過一個月叫完全緩解;腫瘤最大直徑及最大垂直徑的乘積縮小達50%,其他病變沒有增大,持續(xù)超過一個月,這叫做部分緩解;如果腫瘤病變兩徑乘積縮小不超過50%,增大不超過25%,持續(xù)超過一個月,這叫做病變穩(wěn)定;如果病變兩徑乘積增大超過25%,這就叫做病變進展。 但是臨床上有時候的確有影響殘留的情況存在,也就是說放療結束后復查,在CT上可以看到病變雖然縮小了,但是并未完全消失,有部分殘留。但經過一個月、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觀察,它并沒有大小的變化,咱們認為腫瘤不進入增殖周期,也可以考慮病變得到控制,定期復查就可以。
首先宮頸癌本身壓迫和浸潤周圍組織就可以引起疼痛,比如下腹部的鈍痛、脹痛。如果累及腹膜可能有腹部劇痛、宮頸癌侵及盆壁累及神經干可能出現腰痛,甚至下肢的放射性疼痛,壓迫輸尿管導致腎積水,可以引起腰部的鈍痛。 如果出現肺轉移可能出現胸痛,如果出現骨轉移也可以出現相應部位的這種 持續(xù)性疼痛。再者放療期間,因為放療反應也可能出現大便疼痛、尿痛、會陰部皮膚的疼痛等等。 總之,疼痛是腫瘤患者一個非常常見的伴隨癥狀,目前醫(yī)學上對于疼痛也極其重視,要求做到病人在治療期間基本無痛,出現疼痛告訴你的主管醫(yī)生開一些口服的止疼藥物,加一些對癥處置就可以緩解了。
宮頸癌放療應該是以腔內照射來配合體外照射,體外照射主要照射宮頸腫瘤、宮旁組織和區(qū)域淋巴結。 近距離放療是把放射源置于宮腔或陰道內進行治療,主要針對腫瘤原發(fā)病灶和臨近的宮旁組織。根治性放療時宮頸癌外照射劑量與病變分期有關,一般治療時間是4-6周,外照射每周做四到五次,腔內照射當天不做外照射,在外照射兩到三周后開始加用腔內照射,同時外照射視野中部3-4cm擋鉛,以保護直腸和膀胱。 但現在外照射大部分都是調強適形放療,不用再擋鉛了。如果技術上允許應該盡可能早的開始腔內照射,縮短總治療時間,內照射每周治療一到兩次,每次劑量4-6Gy,治療時間是2-3周,內外照射總體的放療療程,應該控制在8周以內完成。
中醫(yī)方面說放療是一種熱毒,所以放療病人容易出現陰津不足、口干舌燥,建議口服一些像生脈飲之類的養(yǎng)陰生津藥物。 從西醫(yī)角度說頭頸部腫瘤放療的時候,由于口咽部黏膜受照,同時涎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照射,包括腮腺、頜下腺、舌下腺、口腔口咽的小涎腺都受到了照射,所以局部黏膜充血水腫,加之唾液分泌減少,出現咽部發(fā)干和疼痛。包括味覺方面的障礙,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放療結束以后,疼痛就會逐漸的減輕。
乳腺癌放療當中主要是注意照射區(qū)的皮膚反應,避免各種理化因素刺激照射區(qū)皮膚。比如避免嚴重的機械摩擦、避免陽光暴曬,出現嚴重濕性反應可能需要暫停或者終止治療。 另外需要加強患側上肢的功能鍛煉,可以減輕以后的上肢水腫等情況發(fā)生。許多病人是在化療后做放射治療,所以骨髓抑制比較深,應該每周監(jiān)測外周血象 ,主要是觀察粒系和巨和系這兩塊。因為它們的壽命短,所以容易出現血象的下降。 其他還有注意保護定位標記,及時描畫,避免模糊不清,加強營養(yǎng),多進食富含維生素BCDE的食物,放療期間抵抗力差,注意預防感冒,有不舒服的感覺要及時告知醫(yī)生,盡早處理。
腫瘤放療一個療程的時間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定,一般整個放射治療需要幾周以上的時間,每次治療的時間很短,純治療也就是一兩分鐘,如果加上擺位時間,大概有個三五分鐘就差不多了,有的適形或者調強放療可能需要十幾分鐘。 腫瘤放療它本身根據治療目的可以分為根治性放療和姑息性治療兩塊,這兩種治療的療程是不一樣的,根治性放療劑量給的比較大,要達到腫瘤的致死劑量,所以它的療程一般要達到七周左右的時間,單次劑量相對低,因為要顧及到遠期生存后的患者生存質量問題。 姑息性放療正好相反,病人沒有治愈的希望,放療的目的本身是為了止痛、止血 或者緩解壓迫癥狀,所以治療療程比較短,一般有個兩到四周就可以完成單次劑量給的比較大,因為不用顧及患者的長期生存質量。
放射治療分次進行的理論基礎是基于臨床放射生物學的四個R概念。 也就是細胞放射損傷的修復Repair,還有周期內細胞的再分布Redistribution,氧效應及乏氧細胞的再氧合Reoxygenation,和再群體化Repopulation這四個英文的字頭縮寫四個R。 分次放射治療的生物學原理就是把一次劑量分成數次給予時,可由于分次劑量之間亞致死性損傷的修復,以及在總治療時間足夠長的情況下,由于干細胞的再群體化而保護正常組織。當然如果總治療時間太長,也會因為腫瘤細胞的再增殖而損失治療增益。與此同時,把一次劑量分成數次給予還可以由于分次照射之間腫瘤乏氧細胞的再氧合和腫瘤內細胞時項的再分布而對腫瘤放療有敏化作用。
按照照射距離不同,放療可以分為遠距離放療和近距離放療。 鈷-60加速器屬于遠距離放療,將放射性包裹上一層金屬,制成針狀、管狀或者粒子狀,置于人體組織或器官的天然腔或者管道內,稱腔內放療。置于腫瘤組織內,叫做間質內放療。 遠距離放療時,放射線必須穿過空氣和正常組織才能到達腫瘤組織,腫瘤受照射劑量常受其周圍正常組織耐受量的限制,所以需要采用不同能量的放射線和采用多野照射技術。 近距離放療時,所用的放射源的強度比較小,放射源距離腫瘤很近或者直接插入腫瘤內,治療距離短,劑量分布的均勻性比較差。 鑒于兩種治療方法的特點,腫瘤放療一般以遠距離治療為主,把近距離治療作為外照射后殘存腫瘤或者術腔內殘存腫瘤的補量照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