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尖周病疾病
疾病介紹
-
根尖周病包括急性和慢性根尖周炎。 根尖周病是指局限于根尖部的牙周組織,包括牙骨質、牙周膜和牙槽骨的炎癥。從病理上又分漿液性和化膿性根尖周炎。
病因
-
根尖周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1.感染。
2.創(chuàng)傷。
3.腫瘤。
4.牙源性因素。
癥狀
-
根尖周病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1.牙有伸長感,叩、觸痛明顯。
2.患者能明確指出患牙。
3.有尖周紅腫、移行溝變淺。
4.根尖周膿腫并面部變形、壓痛明顯,頜下淋巴結腫大、壓痛。
5.根尖部骨質膨隆,有乒乓感,穿刺有囊液。
6.有發(fā)熱、畏寒、體溫升高、白細胞升高、全身不適等癥狀。
7.X線照片顯示根尖部有透射區(qū)。
【臨床表現】
1.叩痛、咬合痛。
2.牙松動、伸長感。
3.患者能明確指出患牙。
4.根尖周紅腫、觸痛明顯,移行溝變淺。
5.持續(xù)性自發(fā)痛,晚期搏動性疼痛(跳痛)。
6.有發(fā)熱、畏寒,有的體溫升高。
7.部屬淋巴結腫大、壓痛。
8.牙變色。
9.牙髓無活力。對溫度、電測不敏感。
10.根尖部瘺管,紅腫,有膿性分泌物。
11.根尖周骨質膨隆,有乒乓感,牙移位、牙松動。嚴重者,面部變形。
12.骨膨隆者穿刺有粘性囊液和膽固醇結晶。
檢查
-
根尖周病應該做哪些檢查?
1.血液常規(guī)檢查
2.一般攝片檢查
3.分泌物及組織培養(yǎng)+藥敏
鑒別
-
根尖周病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需要對根尖周病本身進行鑒別,包括根尖周膿腫、根尖周肉芽腫及根尖周囊腫之間的鑒別。
診斷除了根據病史和檢查特征外,主要依靠X線。
膿腫型在X線上顯示根尖投射區(qū)邊界不清楚,形狀不規(guī)則,投射區(qū)周圍骨質疏松呈云霧狀
肉芽腫型在X線上的特點是根尖部有一圓形或橢圓投射區(qū),邊界清晰,周圍骨質正常或致密,病變范圍較小。
囊腫型在X線片上可見較大的圓形投射區(qū),邊界清楚,周圍骨質致密呈清楚的阻射白線。
并發(fā)癥
-
根尖周病可以并發(fā)哪些疾?。?
上頜中切牙的牙槽突很低而牙根長時,膿液穿通鼻腔底;
上頜側切牙根尖常偏向舌側,膿液可穿破腭側骨板而形成腭側膿腫;
上頜后牙牙根與上頜竇底部接近,有時膿液可穿入上頜竇;
上頜磨牙腭根膿腫,甚至可由骨膜下向后擴展到軟腭;
而下頜切牙可引起頦部腫脹;
下頜磨牙根較長時,膿液在頜舌骨肌附麗下,向口底軟組織擴散,引起嚴重口底蜂窩組織炎,頜骨骨髓炎,偶可導致海綿竇血栓。
預防
-
根尖周病應該如何預防?
一般局限于根尖部的牙周組織,包括牙骨質、牙周膜和牙槽骨的炎癥。從病理上又分漿液性和化膿性根尖周炎。后一種,癥狀明顯、病情嚴重,又稱為急性牙槽膿腫。它可將化膿性炎癥擴散到根尖周外間隙,引起間隙紅腫、下臉水腫,影響視力。尤其是小兒,往往把它看成是眼部疾病,送至眼科檢查,然后才轉回口腔科治療,這種情況臨床并不少見。又如一個下頜第三磨牙的急性牙槽膿腫,它可引起咽旁間隙、嚼肌腮腺間隙,以至顳間隙、頜下間隙、口底諸間隙的化膿性感染。這種病人、病情相當嚴重,若得不到及時、合理的治療,病人預后差,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而慢性根尖周炎,癥狀較輕,病程長,發(fā)展慢,常常形成瘺管,數月數年不愈。若形成慢性根尖囊腫,較大者可造成面部變形。若本病發(fā)生在兒童,可使面頜生長、發(fā)育受到影響,以致造成顏面畸形。
1.治愈: 治療后至少1年內無癥狀和體征;X線攝片顯示根尖周正常。
2.好轉:治療后,疼痛消失、腫脹或婁管消失。X線攝片顯示根尖周病變明顯縮小。
3.未愈:治療后,瘺管形成或有反復腫痛,根尖周病變未縮小。
防牙病最重要的就是每天的牙齒清潔:正確地刷牙,應采取上下豎刷牙法,早晚刷牙,每個牙面刷8-10次;飯后漱口;使用牙線清潔相鄰的牙齒間隙;咀嚼木糖醇口香糖20分鐘左右;每月?lián)Q一支新牙刷;每3個月看一次牙醫(yī),有病治病,無病預防;注意含氟牙膏的用量(尤其是兒童),一般豌豆大小即可;刷牙力度適當,所使用的牙刷如出現刷毛外翻就應更換;如沒有牙周疾病可每年到牙科洗一次牙,應到具備良好消毒設施的牙科看牙,以免感染上乙肝、艾滋??;另外,注意少喝碳酸飲料。
治療
-
根尖周病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1.急性根尖周炎:
(1)開髓引流。 (2)膿腫切開引流。 (3)局麻下調改過高牙尖,預防創(chuàng)傷合。 (4)根管治療。
2.慢性尖周炎:
(1)根管治療 (2)根尖切除術 (3)根尖囊腫刮治術。
尖周炎的炎性疼痛,消炎治療后,可消炎止痛,有別于三叉神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