聤耳疾病
疾病介紹
-
聤耳,以耳內腫痛劇烈,赤熱流膿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中醫(yī)病證。又稱膿耳。相當于西醫(yī)的化膿性中耳炎。
病因
-
聤耳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因久病損傷陰液,腎陰不足,則頭暈耳鳴,聽力減煺,耳竅流膿稀少等。
癥狀
-
聤耳有哪些表現(xiàn)及如何診斷?
①泛指耳竅中流膿的病證。
②僅指耳中出膿帶黃色的病證?!吨T病源候論》卷二九:“勞傷血氣,熱乘虛也,入于其經,邪隨血氣至耳,熱氣聚,則生膿汁,故謂之聤耳。”引起聤耳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但暴病多屬產癥,久病多屬虛證。實證多由肝、膽、叁焦?jié)駸峄鸲狙羲?虛證多由腎經虛損所致。實證中因風熱所致者,宜疏風清熱,用銀翹散加減。因濕熱上蒸所致者,宜清熱除濕,用黃連溫膽湯加減。因肝膽濕火熏蒸所致者,宜清瀉肝火,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因肝經血熱所致者,宜清熱涼血,用犀角地黃湯加減。虛證中因腎陰虧損,虛火上炎所致者,宜滋陰降火,用知柏地黃湯加減。本病的外治法也頗多。如熊膽用開水溶化滴耳;膽礬散為末吹耳中等。本病類今之急、慢性中耳炎。
③笆耳 ,病名。笆,音義同膿。笆耳系?耳的別稱?!堕Z氏小兒方論》:“治笆耳,白礬水飛一錢,麝香、胭脂少許,研勻,用線裹杖子蘸藥末入耳中。”
癥狀為耳深部銳痛,逐漸加重為跳痛、鉆痛,當噴嚏、嗬欠時疼痛可連至大部,聽力下降等。
常見證型有:
①風熱邪毒型聤耳。起病較急,證見耳內刺痛發(fā)脹,痛連頭部,并見耳鳴,聽力障礙,或有膿液流出,色黃質稠,伴有發(fā)熱,怕冷,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治宜疏散風熱,消腫解毒,方用蔓荊子散等。
②肝膽火盛型聤耳。證見耳內疼痛發(fā)脹,有膿液稠黃,量多,頭痛,煩躁易怒,口苦,尿赤,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治宜清瀉肝火,方用龍膽瀉肝湯等。
③腎陰虧損型聤耳。證見耳內流膿,纏綿不愈,時流時止,膿色白量多,一般無紅腫疼痛,伴有眩暈,耳鳴,口干煩熱,舌紅無苔,脈細數(shù)。治宜補腎、養(yǎng)陰、清熱,方用知柏地黃丸等。
?耳多因平素肝膽火盛,感受風熱邪氣,上犯于耳;或污水灌耳及挖耳損傷等感染邪毒;或肝腎陰虛,虛火上炎等引起。
檢查
-
聤耳應該做哪些檢查?
暫無相關資料
鑒別
-
聤耳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聤耳始見于《諸病源候論》。泛指耳竅化膿性疾病?;蛞阅撋S者為?耳;以膿帶青色名震耳,膿帶紅色名風耳;膿帶白色名纏耳;膿帶黑色名耳疳。
并發(fā)癥
-
聤耳可以并發(fā)哪些疾病?
暫無相關信息
預防
-
聤耳應該如何預防?
1、耳不妄聽不同的聲音或語言對大腦是一種刺激。因此,不聽對健康不利的東西,且音量要適宜。聽廣播也要有選擇地聽。
2、耳勿久聽如久聽噪音可發(fā)生噪音性耳聾。強烈的聲音對聽力損害更大,可閉口掩耳避免之。聽時間久應休息一會兒,避免聽力疲勞,如有時開長會,中間不休息,效果就會降低。
3、叩鳴天鼓靜坐閉目養(yǎng)神,用雙手心緊貼兩耳孔,五指貼耳后腦部,用示指、中指和無名指叩后腦部24次,然后快速將雙手掌離開耳孔,如此,連續(xù)做10次。此運動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有醒腦強志、聰耳明目等作用,可防耳病。
4、耳常按摩用雙手按、揉摩兩耳廓,再牽拉兩耳廓,以其發(fā)熱發(fā)紅為度,反復進行多次??稍邙Q天鼓后進行。
5、防藥損耳有些抗生素如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毒素和氯霉素等,可引起藥物性耳聾,盡量不用或少用。
6、切忌挖耳。俗話說:“耳不掏不聾”是有一定道理的。耳癢用火柴棒、頭發(fā)夾和毛線針等硬物挖耳道,可引起耳道損傷發(fā)炎化膿,應當禁止。耳癢可用酒精棉簽洗擦,耳癢可用酒精棉簽洗擦,必要時可就醫(yī)耳科檢查處理。
治療
-
聤耳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1. 二味消毒散(《外科大成》卷一)
【藥物組成】★∮№015★白礬、明雄黃。
【制法】上為末,茶清調化。
【用法】鵝翎蘸掃患處。
【功能】除濕止癢。
【主治】紅腫痛癢流水;?耳。
2. 干胭脂膏(《嬰童百問》卷四)
【藥物組成】★∮№015★干胭脂、白龍骨、白礬(煅)、白石脂(研)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用棗肉為棗,如棗核大。
【用法】以綿裹l丸,納耳中,一日換叁次。
【功能】收濕生肌。
【主治】小兒?耳,常出膿水不止。
3. 大黃散(《太平圣惠方》卷叁十六)
【藥物組成】★∮№015★川大黃15g,黃連末7.5g,龍骨末7.5g。
【制法】上為末。
【用法】每用少許,綿裹納耳中。
【功能】瀉火燥濕,收斂生肌。
【主治】耳有惡瘡,時流膿水。
4. 白龍散(《外科精義》卷下)
【藥物組成】★∮№015★寒水石120g(燒半白,研),烏賊魚骨(研)、滑石(研)各30g,硼砂9g,輕粉3g。
【制法】上為細末。
【用法】每用于摻;耳中痛者,油調如煳,滴紅于耳中。
【功能】生肌止痛。
【主治】?耳;耳中猝然大痛。
5. 白龍散(《不知醫(yī)必要》卷二)
【藥物組成】★∮№015★枯礬1.2g,龍骨4.5g。
【制法】上為末。
【用法】先用綿杖攪凈膿水,然后將藥少許吹人,一日二叁次。
【功能】收濕生肌。
【主治】耳有膿水不干。
6. 白礬灰散(《太平圣惠方》卷叁十六)
【藥物組成】★∮№015★白礬灰7.5g,白龍腦22.5g,烏賊魚骨7.5g,蒲黃15g。
【制法】上為細散。
【用法】每次1.5g,紗布包裹,塞耳中,日叁易之。
【功能】解毒收濕。
【主治】?耳出膿水,延久不愈。
7. 白礬灰散(《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
【藥物組成】★∮№015★白礬灰、黃柏(銼)、烏賊魚骨、龍骨各15g。
【制法】上為細散。
【用法】以綿纏柳杖,展去膿血盡,干摻藥末于耳內,一日二叁次。
【功能】清熱解毒,收濕止血。
【主治】小兒?耳有膿血,疼痛不止。
8. 紅玉散(《醫(yī)級》卷八)
【藥物組成】★∮№015★枯礬、黃丹各1.5g,水龍骨(即底老油灰)3g(煅,研),海螵蛸3g。
【制法】上為細末。
【用法】以綿梃子攪盡耳內膿水,用藥少許,摻灌耳中,每日二次。勿令風入。
【功能】收濕斂瘡。
【主治】?耳流膿。
9. 紅綿散(《普濟方》卷五十五)
【藥物組成】★∮№015★枯礬6g,胭脂1.5g,爐甘石(研)6g,麝香少許。
【制法】上為細末。
【用法】用棉杖子纏繳耳中,令膿汁盡,別用棉杖子蘸藥入耳,或干吹少許亦可。
【功能】祛濕生肌。
【主治】?耳出膿及黃汁。
10. 紅綿散(《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
【藥物組成】★∮№015★枯礬、海螵蛸各3g,麝香少許,干胭脂1.5g。
【制法】上為細末。
【用法】先清洗耳中膿水,再用吹藥管將藥吹入耳中。
【功能】祛膿生肌。
【主治】?耳有膿及黃水。
11. 紅棉散(《壽世保元》卷六)
【藥物組成】★∮№015★枯白礬1.5g,干胭脂粉0.75g,麝香少許,片腦0.3g,熟爐甘石1.5g。
【制法】上為細末。
【用法】先以綿杖子搌干膿水,另將鵝翎管子送藥入耳底。
【功能】祛膿生肌。
【主治】?耳生膿并流黃水。
12. 花胭脂丸(《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
【藥物組成】★∮№015★花胭脂、白龍骨、白礬灰、白石脂各15g,
【制法】上為末,棗肉為丸,如棗核大。
【用法】用時以綿裹1丸,納入耳中,一日換叁次。
【功能】收濕生肌。
【主治】小兒聤耳,常出膿水,久不止者。
13. 吹耳散(《青囊秘傳》)
【藥物組成】★∮№015★功勞葉(燒炭)、枳殼(燒炭)、梅片少許。
【制法】上為細末。
【用法】吹入耳中。
【功能】除濕清熱。
【主治】耳中流膿。
14. 青礬散(《瘍科選粹》卷叁)
【藥物組成】★∮№015★枯礬3g,龍骨0.6g,黃丹0.6g,麝香0.09g。
【制法】上為末。
【用法】干摻。
【功能】收斂生肌。
【主治】膿耳。
15. 香礬散(《楊氏家藏方》卷十二)
【藥物組成】★∮№015★白礬、膽礬、紅花各3g,麝香少許,蛇蛻1條(燒留性)。
【制法】上為細末,瓷瓶收貯。
【用法】先用新綿纏細箸頭搌干耳中膿,然后挑藥少許入耳中。次日用斡耳子搟去昨日藥,再用上法,以愈為度。
【功能】祛風活血,燥濕解毒。
【主治】久患聤耳不愈,耳中有膿,時發(fā)癢痛。
16. 礬黃散(《圣濟總錄》卷一一四)
【藥物組成】★∮№015★礬石(熬令汁枯)15g,雄黃7.5g。
【制法】上為極細末。
【用法】先以綿杖子拭耳內令干,卻滴生麻油一二點入耳內,仍以綿杖子粘藥末少許在耳內。不拘久近,只一二度愈。
【主治】耳內膿水,疼痛不止。
17. 珍奇散(《凡臺玉案》卷六)
【藥物組成】★∮№015★珍珠、爐甘石(煅)、紫草茸各9g,麝香、枯礬各0.6g。
【制法】上為細末。
【用法】每次少許,吹耳內。
【功能】解毒燥濕,生肌斂瘡。
【主治】耳瘡并耳內流膿。
18. 香附散(《普濟方》卷五十五)
【藥物組成】★∮№015★香附子末9g,干胭脂3g,密陀僧3g,輕粉少許。
【制法】上為細末。
【用法】每用少許,吹入耳中。
【功能】收濕斂膿。
【主治】耳內有膿水不干。
19. 禹余糧丸(《太平圣惠方》卷叁十六)
【藥物組成】★∮№015★禹余糧7.5g(燒,醋淬七遍),烏賊魚骨7.5g,龍骨7.5g,釜底墨7.5g,伏龍肝7.5g,附子1枚(去皮、臍,生用)。
【制法】上為末。每用如皂莢子大,以綿裹。
【用法】納耳中,一日二次。
【功能】斂濕祛膿。
【主治】聤耳有膿者。
20. 胚礬散(《普濟方》卷五十五引《海上方》)
【藥物組成】★∮№015★枯白礬、烏賊骨各3g,麝香少許。
【制法】上為末。
【用法】先用綿杖拭去膿汁,后將藥吹入耳內。
【功能】斂瘡排膿。
【主治】耳中膿出。
21. 蠶香散(《圣濟總錄》卷一一四)
【藥物組成】★∮№015★蠶紙(已出者,燒灰)、烏賊骨(去甲)、染胭脂各3g,麝香(研)1.5g。
【制法】上為散。
【用法】滿塞耳中,不動,候自落;未愈再用。
【功能】收濕生肌。
【主治】耳中流膿久不愈。
22. 莫愁湯(《辨證錄》卷叁)
【藥物組成】★∮№015★白芍、生地各15g,當歸30g,炒梔子、天花粉、香附各6g,甘草、蒼術各3g,炒荊芥9g,枳殼1.5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疏肝清火。
【主治】婦人經來之時兩耳出膿,兩太陽作痛,乳房脹悶,寒熱往來,小便不利。
23. 黃礬散(《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
【藥物組成】★∮№015★黃礬15g,烏賊魚骨7.5g,黃連7.5g(去須)。
【制法】上為細末。綿裹,如棗核大。
【用法】塞耳中,一日換叁次。
【功能】清熱燥濕,收澀斂膿。
【主治】小兒耵耳,出膿水。
24. 潤膽湯(《辨證錄》卷叁)
【藥物組成】★∮№015★白芍30g,當歸30g,柴胡3g,炒梔子6g,玄參30g,天花粉9g,菖蒲2.4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潤膽開竅。
【主治】雙耳忽然腫痛,內流清水,久創(chuàng)變?yōu)槟撗?
25. 清腎湯(《壽世保元》卷八)
【藥物組成】★∮№015★防風、天花粉、貝母、黃柏(鹽水炒)、白茯苓、玄參、白芷、蔓荊子、天麻、半夏(泡)各1.5g,生甘草0.75g。
【制法】加生姜3片,水煎,去滓。
【用法】分二次溫服。
【功能】清腎化痰。
【主治】耳熱出汁作癢。
26. 麝香散(《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卷十八)
【藥物組成】★∮№015★蜘蛛1個,坯子胭脂、麝香0.15g。
【制法】上為細末。
【用法】以綿捻子搌耳中膿盡,用藥少許,摻入耳內。
【主治】小兒聤耳內生瘡,或有膿汁。
27. 舒膽湯(《慈幼新書》卷二)
【藥物組成】★∮№015★當歸、白芍、玄參、花粉、炒梔子、柴胡、石菖蒲。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行氣舒膽,清熱解毒。
【主治】兩耳腫痛,內流清水,久則變?yōu)槟撗?
28. 蛸礬散(《仙拈集》卷二)
【藥物組成】★∮№015★海螵蛸、枯礬各3g,麝香0.3g,干胭脂1.5g。
【制法】上為細末。
【用法】每用少許,吹耳內。
【功能】收濕生肌。
【主治】耳出膿水。
29. 鼠黏子湯(《古今醫(yī)鑒》卷九)
【藥物組成】★∮№015★連翹、黃連(酒炒)、玄參、桔梗、梔子(炒)、生甘草、牛蒡子(炒)、龍膽草(炒)、板藍根。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食后服,隨飲酒適量。
【功能】清泄肝膽,消腫止痛。
【主治】耳內腫痛。
30. 蔓荊子散(《仁齋直指》卷二十一)
【藥物組成】★∮№015★蔓荊子、赤芍藥、生地黃、桑白皮、甘菊花、赤茯苓、川升麻、麥門冬(去心)、木通、前胡、炙甘草各3g。
【制法】用水300ml,加生姜3片,紅棗2枚,煎至150ml。
【用法】食后服。
【功能】疏風清熱。
【主治】耳出膿汁。
31. 犀角飲(《誠書》卷七)
【藥物組成】★∮№015★菖蒲、犀角、赤小豆、赤芍藥、木通、玄參、甘菊花各3g,炙甘草1.5g。
【制法】加生姜,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疏風清熱,解毒消腫。
【主治】耳門腫痛,膿水流出。
32. 解瘡散(《普濟方》卷五十五)
【藥物組成】★∮№015★赤芍藥、白芍藥各15g,木鱉子仁、當歸、甘草各30g,大黃汁1升,黃芩、防風各7.5g。
【制法】上為末,每次15g,水煎,去滓。
【用法】食后、臨臥服。
【主治】耳內閉痛,膿血流出。
33. 聤耳明礬散(《景岳全書》卷六十)
【藥物組成】★∮№015★枯礬、龍骨(研)各6g,黃丹(飛)4.5g,干胭脂2.1g,麝香少許。
【制法】上為細末。
【用法】先以綿杖拭去膿,別用棉杖,蘸藥引入耳中。
【功能】收濕斂瘡。
【主治】膿耳。
34. 蝎倍散(《普濟方》卷五十五)
【藥物組成】★∮№015★五倍子30g(炒),全蝎9g(燒存性),白礬(枯)3g。
【制法】上為末,人麝香少許。
【用法】吹人耳中。
【主治】聤耳,膿出不止。
35. 麝紅散(《楊氏家藏方》卷十二)
【藥物組成】★∮№015★蝎梢7枚(去毒,燒干,取末),坯子胭脂1.5g(別研),乳香0.3g(別研),麝香1.5g(別研)。
【制法】上并研末令勻。
【用法】每日以斡耳子挑少許入耳中,一日夜叁四次。
【功能】祛膿定痛,收濕生肌。
【主治】膿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