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 | 主任醫(yī)師
知名專家,主任醫(yī)師,醫(yī)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曾任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yī)院兒科主任。目前為首都醫(yī)科大學精神病學系辦公室主任,學科帶頭人。
行為上也要遵循行為訓練和塑造的原則,家長首先要改變自身,不能是社交恐怖,要經(jīng)常地以示范的效應告訴孩子,社交是生活中不可避免,很正常的生活形態(tài)。 家長也要不斷地幫孩子,可以帶孩子進行行為訓練,先從熟悉的人開始,從小的范圍開始,然后過渡到有陌生人的場合,范圍稍微大一點的場合,慢慢地過渡到很多陌生人的場合,范圍更大的場合,是一種變相的家庭操作的系統(tǒng)脫敏的方法,對孩子的社交恐怖的減緩或者治療非常有幫助。 不斷訓練孩子的自信,讓他做事,通過他自己的努力做成了一件又一件事情,他的自信就會越來越強,就會不斷地建立。
比方我碰到一個青少年16歲,16歲來找醫(yī)生看的時候,他已經(jīng)病了兩年多了在家里沒出過門,他自己給自己定義叫“宅男”,他媽媽也認為孩子從這個房間到那個房間都很正常也從來不看醫(yī)生。他不敢出門他不敢看到生人,不敢看到街上這么多人,他看到這么多人的時候他就恐慌心里很不舒服,甚至多汗、心跳加速,那種驚恐的反應讓他確實難以承受,他為了逃避這種反應不上學,也不串門也不購物幾乎每天都呆在家里,兩年多連門都沒出過,在醫(yī)生眼里這是一個很極端的例子,家長也糊涂兩年多不出門多么影響孩子的成長,他的青春期有幾個兩年,他的少年時代他的成長期又有幾個兩年,所以對孩子的影響甚至是終身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