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位: 就診科室: 兒科綜合 傳染科 傳染病科 兒科 皮膚科 皮膚性病科介紹:
本病系在患有濕疹、特應性皮炎或其他某種皮膚病損害的基礎上,感染單純皰疹病毒而致的一種皮膚病。臨床表現(xiàn)以皮損區(qū)突然發(fā)生臍窩狀水皰,并伴以全身癥狀為特征。查看詳情
-
部位: 全身 就診科室: 傳染病科 傳染科 皮膚科 皮膚性病科介紹:
柯薩奇病毒疹(coxsackieviruseruption)是由柯薩奇病毒(CV)所致。它是1948年由美國柯薩奇村暴發(fā)脊髓灰質(zhì)炎而命名??滤_奇病毒分A、B兩組,A組主要使新生鼠產(chǎn)生骨骼肌損害;B組能引起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內(nèi)臟損害。查看詳情
-
部位: 就診科室: 皮膚科 皮膚性病科 五官科 口腔科介紹:
本病由Heck于1961年首先報道,1965年由Archard命名。其特點為口腔黏膜多發(fā)性高起性疣樣損害,主要發(fā)生在印度、北美、南美和格陵蘭的愛斯基摩人。常呈小范圍局部流行,個別報道有家族傾向。查看詳情
-
部位: 就診科室: 皮膚科 皮膚性病科介紹:
口周皮炎(Perioraldermatitis)系口周、鼻唇溝等處出現(xiàn)丘疹、丘皰疹、膿皰、紅斑、脫屑等損害、呈周期性發(fā)作。發(fā)病不明,發(fā)病機制還不清楚。治療以避免一切外源性刺激,口服四環(huán)素、米諾環(huán)素有效,甲硝唑?qū)Ρ静?..查看詳情
-
部位: 就診科室: 其他 結核病科 皮膚科 皮膚性病科介紹:
潰瘍性皮膚結核(tuberculosiscutisverrucosa)又稱結核性潰瘍(tuberculosisulcer);腔口部皮膚結核(tuberculosiscutisorificialis)。多發(fā)生在內(nèi)臟有活動性結核病灶,同時患者對結核桿菌抵抗力弱的活動性肺...查看詳情
-
部位: 就診科室: 皮膚性病科介紹:
咖啡斑(cafe-au-lait-spots)又稱咖啡牛奶斑,一般剛出生時即可發(fā)現(xiàn)的淡棕色的斑塊,咖啡斑色澤自淡棕至深棕色不等,但每一片的顏色相同且十分均勻,深淺不受日曬的影響,大小自數(shù)毫米至數(shù)十厘米不等,邊界清晰...查看詳情
-
部位: 全身 就診科室: 皮膚科 皮膚性病科介紹: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系圓形或卵圓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皮膚毛囊性真菌感染。1973年由Potter正式報道和命名。多見于年輕患者。皮損為孤立散在的紅色圓頂毛囊性丘疹或膿皰。排除細菌性毛囊炎、尋常型痤瘡、丘疹型皮膚...查看詳情
-
部位: 就診科室: 皮膚科 皮膚性病科介紹:
擴張孔(dilatedpore)1954年由Winer首先報告。好發(fā)于顏面,通常單發(fā),呈擴張孔或巨大粉刺狀外觀,觸之無硬結。組織病理:毛囊漏斗明顯擴大,開口部所襯表皮萎縮,但在較深處囊腔內(nèi)所襯表皮肥厚,并呈現(xiàn)許多表...查看詳情
-
部位: 全身 就診科室: 內(nèi)科 皮膚性病科 血液內(nèi)科 皮膚科介紹:
堪薩斯分枝桿菌感染(mycobacteriumkansasiiinfection)在1953年在美國堪薩斯城首先發(fā)現(xiàn),以后世界各地均有發(fā)現(xiàn),感染率呈上升趨勢。水可能是本菌的棲息地。查看詳情
-
部位: 全身 就診科室: 內(nèi)科 皮膚性病科 血液內(nèi)科 皮膚科介紹:
潰瘍分枝桿菌感染(mycobacteriumulceransinfection),世界各地都有,主要在熱帶雨林地區(qū)。本菌的自然宿主和人類傳播途徑尚不清楚,昆蟲可能是傳播媒介。皮損好發(fā)于前臂及小腿。起初為堅實無痛性皮下結節(jié),破...查看詳情
-
部位: 就診科室: 腫瘤科 腫瘤科綜合介紹:
惡性顆粒細胞瘤較罕見,常發(fā)生于皮膚或皮下組織,少數(shù)也見于膀胱和喉部。通常發(fā)生于成人,男與女之比為1∶3。有兩種類型,一類表現(xiàn)為臨床惡性、組織學良性;另一類表現(xiàn)為臨床和組織學均為惡性。常發(fā)生潰瘍。前較...查看詳情
-
部位: 就診科室: 皮膚性病科 傳染病科 皮膚科 傳染科介紹:
口蹄?。‵ootandMouthDisease)又稱阿夫他熱,是一種侵犯牛、羊、豬等有蹄類家畜的病毒性烈性傳染病。對家畜危害甚大。偶而傳染給人,使人發(fā)病。查看詳情
-
部位: 全身 就診科室: 傳染科 傳染病科 皮膚科 皮膚性病科介紹:
康諾爾立克次體斑疹熱即蜱傷寒、地中海斑疹熱(MSF),亦稱北非蜱傳斑疹傷寒、肯尼亞蜱咬熱、印度蜱傳斑疹傷寒、南歐斑疹熱,病原為康氏立克次體(R.conorii)。另一病變是北亞蜱傳立克次體病,病原為西伯利亞立克...查看詳情